
官方微信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苏尼特左旗的“苏尼特羊肚储肉法”名列其中,至此,苏尼特左旗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累计达到19项。
苏尼特羊肚储肉法这一传统技艺源自古代游牧民族应对严酷自然环境的生活智慧,也是苏尼特草原饮食文化与生态智慧的生动体现。其做法是,首先把瘤胃清理干净,用清水洗几遍,从瘤胃下角开始装羊肉,先装大块的,把颈椎骨、肩胛骨和四根长肋巴条、前臂骨等装入中间,把腰椎骨、胯骨、胫骨、尾巴等装在两边,最后放入肋巴骨,然后用木钎子穿住瘤胃口,将其封闭好。一个羊瘤胃里能装一只羊的全部肉,瘤胃具有弹性,稍微拽动便可拉长。每到11月份准备冬储肉时,牧民就把羊肉装入瘤胃保存起来,在次年3月至7月间拿出来食用,羊肉仍然新鲜可口,与刚宰的羊肉没有太大的区别。
羊肚储肉法不仅展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更承载着草原民族节庆礼仪、家族团聚等民俗文化内涵。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聚会,储存在羊肚中的羊肉被视作待客佳品,成为联结情感、传递祝福的象征。此次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将进一步推动这一传统技艺的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不仅为内蒙古非遗名录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符号,也为传统游牧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路径,对促进地区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