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东乌珠穆沁旗: 石榴花开分外红 边疆处处闻和鸣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3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目标,绘就千里边疆的幸福生活新画卷。

      产业振兴,推动边疆地区繁荣发展。十几年前,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牧民斯仁家因病致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等政策措施,让斯仁家有了房屋,有了牲畜,有了希望。2017年,接通常电以后,他家开始发展马奶产业,生活越来越好。2024年,他家被评为全旗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户。斯仁家的蜕变,是东乌珠穆沁旗产业振兴的缩影,像斯仁这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而走上致富道路的群众越来越多,去年嘎达布其镇5个嘎查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5845.44万元,持续改善沿边一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谋划建设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边境民生改善、集体经济产业升级等领域项目28个,让边境群众收入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如今,一个个生态宜居、设施齐全的边境苏木镇,犹如一颗颗珍珠闪耀在祖国北疆,成为全区兴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固边的屏障。

      稳边固防,推动边疆地区安全发展。边境地区的富足安宁生活,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也离不开边防部队、边境派出所及护边员等群体的默默守护。今年43岁的孟克朝鲁当了6年护边员,他也是家里的第三代护边员。除了护边员的身份,孟克朝鲁还在边境防灭火、野生动物救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东乌珠穆沁旗共有护边员527名,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的界碑,守护着祖国和家乡。

      东乌珠穆沁旗将护边员、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等边境前沿接触面广、服务群众能力强的人员吸纳至护边驿站建设中,努力把“护边驿站”打造成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最大限度释放管边控边治边效能,拓宽群防群治的覆盖面,营造出“人人爱边、户户固边”的浓厚氛围。

      创新治理,推动边疆地区和谐发展。东乌珠穆沁旗将党的建设贯穿于民族团结和边疆治理的全过程。在边境地区,创新推行边境党建“点线面”工作法,探索建立5个边境地区联合联建党组织,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尤其在嘎达布其镇,通过整合边境口岸党建资源,搭建起“国门党建”平台,形成常态化党建引领联创共建机制。同时,东乌珠穆沁旗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设立200多个综治“乌日特”(驿站),为各族群众提供矛盾纠纷调解、帮办代办、政策咨询等服务。

      嘎达布其镇党委副书记其布日说:“我们镇依托国门党建,推行‘镇党委——嘎查(社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模式,加强基层治理。整合边境派出所、司法所、口岸法庭、党群服务中心等力量成立综治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镇签约律师、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嘎查‘两委’和综治乌日特,同时发挥‘马背警队+护边员’工作优势,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接待群众咨询来访、稳边护边、帮办代办、政策宣传等工作,推行‘小事不出嘎查(社区)、大事不出镇’的分层化解模式,实现精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精细服务管理方式方法,做到责有人担、事有人办,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东乌珠穆沁旗将继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的建设“指挥链”、统战工作“同心圆”、社会治理“经纬网”,以“治”为经纬织密制度网格,用绣花功夫精研治理图式;以“融”为纽带构筑共治同心圆,在文化浸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效”为标尺镌刻惠民实绩,将团结基因植入基层治理末梢。通过治理效能与团结成果的双向转化,让发展红利化作滋润万家的春雨,使安定祥和解锁边城幸福的密码,用各族儿女同心筑梦的实践,在祖国北疆绘制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长卷,让北疆石榴红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