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看,这就是碱蓬。”顺着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党员中心户胡玉龙指的方向望去,就是著名的查干淖尔湖。如果在盛夏时节远远望去,6万多亩碱蓬的干湖盆地,就像铺了一张巨大的绿毯。2002年,一望无际的查干淖尔咸水湖彻底干涸,深深震动了曾在这里插队过的知青郑柏峪。他开始频繁地往来于北京和查干淖尔之间,一年之中要往返几十次,目的只有一个——拯救查干淖尔湖。
“1968年,我到锡林郭勒草原插队时,第一次看到查干淖尔湖,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像大海一样,浪涛滚滚。我曾经泛舟湖上,8米多的竹竿竟然够不到湖底。”现年75岁的郑柏峪这样描述曾经的查干淖尔湖。1999年,在一次返回查干淖尔湖途中,他目睹了盐碱尘暴形成的过程,看到查干淖尔湖已非当年,他痛心疾首,深思熟虑后,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成了一名“专职”草原生态保护志愿者,发起了守护查干淖尔湖的志愿服务项目。
2002年,郑柏峪、中科院的科学家以及当地牧民群众开始了近6年的探索及科学实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在查干淖尔湖盐碱干湖盆地里生长的植物——碱蓬。碱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先锋植物。志愿者们通过大量实验证实,在查干淖尔盐碱干湖盆地种植碱蓬,覆盖湖盆,积沙压碱,改良土壤,实行植物替代,人为控制定向转化,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盐碱干湖盆地变成新草地的。
“一定要在白茫茫的土地上撒一把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草原才有明天、才有希望!”郑柏峪说道。之后的十几年间,志愿者们开始在查干淖尔干湖盆地大面积种植碱蓬,但过程却困难重重、挫折不断,干涸的湖盆土壤松软,耕地的拖拉机频频陷车。但志愿者们没有气馁,积极探索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大家将传统播种方式改为深沟播种法,将拖拉机轮胎改造成双轮,而且发明了筛种机,大大减少了秋季打草后筛种子的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春季,经过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查干淖尔湖的生态开始恢复了,碱蓬地里有了回水。与此同时,依托党员中心户胡玉龙生态文明宣传基地,志愿者们定期面向青少年和各类参观者开展生态文明宣讲活动,为大家详细讲解查干淖尔湖盐碱干湖盆地治理历程,推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查干淖尔湖的生态保护中来。
据统计,查干淖尔湖水域碱蓬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多亩,占湖盆面积的80%,周围牧户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每年有2.6万多只鸟类来到查干淖尔湖,其中天鹅4000多只、雁鸭7000多只,还有数千只鸥类。
20余年来,守护查干淖尔湖的志愿服务队成员从最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如今的112人,志愿项目的发起人郑柏峪由于在项目中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中央电视台还拍摄了3集纪录片《拯救查干淖尔》,对整个治理过程进行了专题报道,收到了较好的群众反响。
现如今,查干淖尔镇当地已形成人人参与、协同努力的志愿服务常态化氛围。下一步,查干淖尔镇将继续努力,向全社会传播查干淖尔湖生态保护理念,为守护好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