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建设 > 道德模范
    【榜样就在身边】额尔登巴特尔:身残志坚传薪火 匠心筑梦报家国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6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日前,阿巴嘎草原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全国自强模范”称号的牧民额尔登巴特尔载誉归乡。这位肢体四级残疾的草原汉子,用16年光阴,将草原上随处可见的牛羊驼骨雕成北疆文化瑰宝,完成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逆袭,以“变废为宝”的生态智慧和“授人以渔”的责任担当,在草原上书写非遗保护与共同富裕的时代新章。

      1972年,额尔登巴特尔出生于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那仁宝拉格嘎查。年幼时因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致残辍学、家境赤贫,曾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额尔登巴特尔以不屈的意志打破命运枷锁——他立誓“身残志不残,必做幸福小康牧民”。面对无资金、无体力、无经验的“三难”困境,他以蒙古族骨雕技艺为突破口,自学技艺,2009年创办民族手工作坊,靠马具制作艰难起步;2012年成立“额尔登民族手工艺工作室”,创新开发骨雕工艺品,逐步打响民族品牌。创业初期,他常因收入微薄难以支付房租,却始终咬牙坚持。在阿巴嘎旗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下,2017年入驻阿巴嘎旗产业孵化基地,享受政策扶持,实现年收入从不足2100元到5万元的跨越式增长。为回馈社会,让下一代亲眼看到骨雕马鞍实物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蒙古族马文化,2020年,额尔登巴特尔将价值4.5万元的自制马鞍捐赠给阿巴嘎旗博物馆,为传承传统马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年来,额尔登巴特尔深耕骨雕技艺,始终秉持“以形塑形”创作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其代表作品《龙凤呈祥·九宝祈安》以骨为媒,镌刻下民族团结与生态的和谐之美。此外,他的17件原创作品已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版权局审核,获得作品登记证书,多件作品斩获盟级、自治区级工艺奖项。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又有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各类工艺展评中屡获殊荣。作为阿巴嘎旗首位蒙古族骨雕技艺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推动蒙古族骨雕技艺于2022年列入旗级非遗名录,并于2023年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脱贫后,额尔登巴特尔秉持“一人富不算富,携手乡亲奔小康”的信念,无偿授艺80余名学徒,定向培养5名职高学生,带动残疾人、贫困家庭就业增收;通过“工作室+牧民”模式,吸纳周边群众参与手工艺生产,助力民族手工艺产业化。他的工作室不仅是一个创作空间,更是一个带动牧民增收的平台,2024年,他获评“全区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同时,他在骨雕作品中融入多民族文化符号,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艺术纹理中,其工作室也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此外,他还主动承担文化传播使命,牵头举办“五宝”协会手工艺大赛、残疾人歌咏比赛……从草原深处到人民大会堂,额尔登巴特尔的人生轨迹勾勒出新时代残疾人的奋斗曲线,他用坚韧的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用无私的奉献带动家乡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