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在正蓝旗那日图苏木,广袤无垠的草原见证着一位医者的坚守。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在过去的30多个春秋里,呼日其斯日古楞如一棵坚韧的胡杨,深深扎根于牧区,无论严寒酷暑,只要牧民有需要,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他匆匆赶来的身影。今年,他光荣当选第十批全区岗位学雷锋标兵。
每天清晨,踏入那日图苏木巴彦门德嘎查卫生室,映入眼帘的总是呼日其斯日古楞被患者和家属团团围住问诊的场景。他神色自信沉稳,笑起来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这也是大家对他的初印象。
1992年,从内蒙古蒙医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呼日其斯日古楞放弃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服务牧民的热忱,毅然返回家乡,投身村医工作。他常说:“牧区长大的孩子,最清楚牧民的需求。”为了能给牧民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他一头扎进蒙医学术的浩瀚海洋,潜心钻研。他主动学习针灸、拔罐等技法,不断丰富自己的医疗知识储备。坐落在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嘎查卫生室,规模不大,却宛如沙海中的生命绿洲,每天都有许多患者慕名前来。呼日其斯日古楞,土生土长的那日图苏木人,自小目睹牧区的艰苦,对牧民就医的艰难有着深刻体会。在他看来,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就绝不让牧民去别处就诊,跑冤枉路。
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呼日其斯日古楞便背上药包,赶往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为他们上门义诊。牧民乌仁巴图说:“我们嘎查的呼日其斯日古楞医生,总是随叫随到。平常身体稍有不适,我们都直接请他过来,每次打电话,没几分钟就能看到他匆匆赶来的身影。我母亲今年87岁了,隔三岔五就得请医生来瞧一瞧。哪怕手头有再多事,他也会立马放下,第一时间赶到。母亲已经习惯了他的照顾,不管是配药、输液,还是针灸,他都耐心又细致。”
2008年,我国多地迎来了罕见的低温暴雪天气。当时牧区积雪没过了膝盖,呼日其斯日古楞踩着齐膝深的雪,每天徒步往返4个多小时,连续1个月为嘎查两位生病的老人治疗。平时遇到生活困难的牧民,他也会免费诊疗,每年还为嘎查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及孕妇等重点人群提供定期的无偿医疗服务。说起呼医生,乡亲们总是有说不出的亲近和感激。
这些年,呼日其斯日古楞背坏了3个药箱,骑坏了2辆摩托车,他说:“早些年牧区都是土路,我最得力的‘座驾’就是马,再后来有了摩托车,可碰上大雪天没法骑摩托,只能徒步前往。这些年,牧民的日子好多了,交通也越来越便利。”
如今,草原上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呼医生的“座驾”也从马匹换成了汽车,但不变的是他随叫随到的承诺。30年,2万多次出诊,他的足迹遍布那日图苏木的每个角落。问他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呼医生憨厚一笑:“当一天医生,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在这片深爱的草原上,呼日其斯日古楞用银针和药箱,一针一线地编织着牧民的健康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