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1
共享诗词盛宴 小记者个个成“诗人”
全媒体记者 刘春光
诗词歌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道内涵丰富的文化盛宴。8月11日,田学臣老师诗词歌赋专题讲座在报社七楼会议室举行,40余名小记者学习课本外的国学知识,感受诗词魅力。
田学臣老师是内蒙古诗词家协会副会长,锡盟诗词家协会名誉主席,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诗词歌赋,在内蒙地区乃至全国获得过很多荣誉,并且出版了诗词、书法作品集,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
活动现场,田老师从元大都的建立、草原文化的兴盛讲起,引导小记者正确认识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特别是元曲作为草原文化之魂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以及了解诗词歌赋,对宏扬草原文化的重大意义,引发小记者的学习兴趣。
随后,又以一首极富生活气息的《七言绝句》“下到厨房开小窗,洗清择绿一时忙,知夫今日归来早,灶上夕阳己煮香。”让小记者们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诗,万物皆可入诗,只要掌握了“规则”,写诗并不难,激发小记者的创作热情。他还将小记者的姓氏编入诗中,通过汉语拼音让孩子了解诗词“公式”——韵脚,引导启发小记者们如何写诗。他还为大家朗诵自己写的诗词作品,分享创作体会。当听到田老师多年如一日坚持写诗后,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
讲座现场互动频频,小记者们当场写诗,老师立即点评,气氛热烈。小记者张安以开水泡面的过程入诗,赢得了田老师“直白、精神可嘉”的评语。小记者孙婕、李玲龙也“诗兴大发”现场写作,田老师一一进行点评。在为小记者改诗的过程中田老师提醒大家,写诗从来不是一蹶而就,不仅需要动脑筯,还要反复修改,一些经典诗词的诞生也源于此,这才有了诗人贾岛的“推、敲”二字传佳话,有了诗人卢延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听了老师的话,小记者们对诗词的兴趣更浓了,诗词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着现场的所有人,大家认真听、仔细学,纷纷表示回去后也要坚持写诗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努力。
“我很喜欢古诗词,可一直觉得写诗对我而言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高,听了田老师的课我才发现,诗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有诗,谢谢田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的大门!”小记者徐审知说。
“听了田老师的课,我才知晓了诗词歌赋的区别,了解了平平仄仄之间的深厚文化积淀。听了田老师的课,我对写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我也要向田老师学习,坚持写作,坚持写诗。”小记者李玲龙说。
“小记者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从现场点评来看,不少人已经掌握了诗之‘韵’!”田老师在接受采访后表示,小记者们学习写诗的兴趣高昂,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说,学写诗词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拓展他们的想像力、积累文学知识,对孩子们的未来学习、生活影响深远。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诗词歌赋,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2
小记者走进农牧业科学研究所
太仆寺旗小记者站站长 王秀艳
“燕麦是莜麦吗?”“籽粒苋和青贮我们都不能吃吗?”“金莲花有哪些用途?”“这些大棚里的草莓为什么很少结果呢?”“百合花是不是我们平常吃的百合呢?”……
8月15日,太仆寺旗20多名草原小记者带着对农作物的种种疑问,带着一双双探索的眼睛,兴致勃勃地来到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参观了占地30亩的种植实验示范基地,了解学习了农作物种植相关知识,并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动手除草,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九点钟活动一开始,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书记徐进莲向小朋友介绍起来,“我们这里主要负责新型农畜产品开发,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生产基地开发、建设工作;针对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难点,在动物育种、植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营养、动物医学、草地生态、农牧业经济等学科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及推广等工作。今天由我们的工作人员小李哥哥带着你们参观,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提问哟!”简短的介绍后,工作人员带着小记者们开始参观。在燕麦种植区小记者们有的说是莜麦,有的说是小麦。当得知是燕麦时,大家纷纷提出问题:“燕麦的产量是多少?”、“燕麦是莜麦吗?”、“燕麦是不是像莜面一样也是磨成面吃?”……在百合花种植区听完介绍后,小记者们的问题更是一个接着一个,“百合花的花期是多长?”、“正在成长的百合花能吃吗?”、“百合花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哪个更高?”……
到了种植草莓的大棚里,小记者们感受到温度一下子升高了,但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作物,等到工作人员介绍是草莓时大家却看不到草莓的影子,并好奇为什么唯有草莓要在大棚里面种植呢?工作人员解释说,这里是草莓育苗大棚,在大棚骨架基础上覆盖塑料薄膜可使棚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互隔离,不仅可遮风挡雨,还可产生温室效应,营造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整个过程,小记者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还不时提出问题。十二种农作物参观后,大家拿起锄头和研究所的叔叔一起锄草。第一次拿起锄头,不知道该怎么操作。经过叔叔的耐心讲解,大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地里的草除掉……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和劳作,小记者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从未学到过的知识,了解了农作物相关知识,也更真切地感觉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真正的含义,知道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孩子很期待今天的活动,能够有机会让他们认识这些农作物,学习农业知识,我们家长也觉得很欣慰。特别是让他们亲手锄草,真正体会农作的辛苦,也有利于他们珍惜餐桌上的食物。”小记者家长对活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3
变身“小牙医”探索口腔大学问
全媒体记者 郭洁
行走的号角已经吹响,行走的梦想就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暑假期间,草原小记者团继续探索自然,感受生活,在行走中且行且歌,让更多的知识入眼、入脑、入心。8月18日上午,草原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来到了锡林口腔医院新院址,参加“关爱牙齿我们在行动”活动的同时,一同见证草原小记者团又一实践教育基地挂牌。
口腔健康教育是传播口腔健康知识、增强口腔健康意识、改变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和民众真正能接受之间的重要桥梁,重视青少年口腔健康教育,更是促进全民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
锡林口腔医院作为锡林郭勒日报社草原小记者团的实践教育基地,将为全盟草原小记者提供牙齿健康科普平台,让小记者更直观地认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为小记者们的牙齿健康保驾护航。
“通过在真实工作场所进行体验,从玩乐互动中充分了解自己的牙齿结构,学习牙齿保健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保护牙齿,让专业的口腔知识成为小记者牙齿的‘守护神’。把爱牙护牙的种子,播撒在每名小记者的心中,希望她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身边的同学和家长们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同时小记者来锡林口腔医院,凭小记者证可享受首次拍小片免费、首次拍曲断/CT享受半价、治疗享受9折、补牙8折、正畸固定9折,隐形矫正根据患者矫正难度待定等优惠。”院长车传明介绍。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井然有序地参观了锡林口腔医院位于滨河路新院址的总院无菌手术室、拍片室、诊疗室,消毒室,小记者们被各种新奇的医疗设备吸引了。“口腔科室是卫生要求最高的科室之一,这里所有的工具都是经过反复清洗、烘干、高温消毒和包装的程序之后才投入使用,避免了病毒交叉感染的可能。”最令小记者开心的是儿童齿科诊疗室的设计全都是卡通版的牙齿检查器,“这叫拔牙车,上面摆放着型号不同的拔牙钳、消毒棉、针线等工具。”工作人员解释道,同时还拿起了两个拔牙钳让小记者们仔细观察,小记者们发现拔牙钳有大有小,不禁感到好奇。“由于成人和儿童的牙齿大小不同,根据牙齿的大小,拔牙的钳子也分为了成人款和儿童款。”同时候诊区还摆放了很多玩具,优美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消除了对牙科医院的固有看法。“我以前可害怕看牙了,今天参观之后,感到环境这么好,而且一点也不让人紧张。”小记者徐淑妍笑着说。
参观完,小记者们排好队等待医生给他们检查牙齿。他们坐在椅子上,张大嘴巴,郭玉鑫医生把检查镜放在嘴里,上下左右仔细地照,检查有没有“坏牙”。有的小记者牙齿很好,有的小记者已经有龋齿,还有的小记者牙齿不整齐,该做矫形。通过案例告诉小记者们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牙齿健康带来的危害,小记者毕皓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天天刷牙还是会有虫牙呢?”郭医生笑着说:“刷牙就像考试,如果考试只是草草地就填上答案,甚至不假思索胡乱回答,就算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再交卷,成绩也不会理想,所以刷牙方法特别重要。如果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那么‘虫牙’的发生率一定会降低。餐后15分钟刷牙,使用含氟牙膏,每天至少使用牙线一次很有必要。”
接着,激动的时刻到来了,来到会议室的小记者纷纷掏出纸笔,摇身变成宣传小卫士,现场以口腔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倡导护齿好习惯为主题,绘制出一张张精美的健康知识手抄报。这些作品不仅内容丰富,构思新颖,而且色彩搭配和谐,充分展现了小记者们排版、抄写、美工方面的综合能力。经评选,9幅主题鲜明、书写美观、设计新颖、内容充实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车院长,白老师共同为荣获一等奖的张家荣、李颖;二等奖同时也是最佳努力奖的获得者冯纪燃、刘晨康安;三等奖获得者宋灏翔、王辰硕、焦阳、童依蕾、刘敏妃颁发了护眼灯、保温杯、锡林口腔医院定制雨伞等奖品,同时为到场的每一位小记者颁发了鼓励奖。“一等奖的奖品护眼灯巨棒,亮度色温一应俱全,我今晚看书学习就用它啦。”张家荣高兴的说。
草原小记者团运用每一次教育实践活动,使每一位小记者在一线生活中“采花”,在社会实践中“酿蜜”,把校园书本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小记者在集体中成长、在参与中塑造、在组织中凝聚、在行走中感悟,把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在平常,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和时代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武诗男说:“今天的学习让我知道了爱护牙齿的重要性,以后不仅自己要用正确的方法刷牙,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护牙知识,还将把此次采访活动的感想写下来,呼吁更多同学共同爱护牙齿。”
4
在小记者林里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全媒体记者 郭洁
暑期“行走的课堂”小记者继续前行,来到位于南市门小记者林,扛起锄头,拿起铁锨,全程参与除草、培根、浇水等过程,观察记录小树不同生长周期的变化,体验在种植中学习知识带来的乐趣……
草原小记者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成长理念,在2018、2019两年的时间里,小记者们先后为建设靓丽家乡亲手种下了150余棵小松树,将种植与教学相结合,把课堂带到室外,让课程不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希望通过亲近自然、解锁自然、培养小记者的日常习惯、责任担当、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正所谓“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8月22日清晨,每一个小记者难掩兴奋与激动之情抵达小记者林,只见林内青松挺立,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远远望去,小松树们像一个个站立的士兵,守护着锡林小城。
生态平和说,当今大话题。四野千山绿,全民勤垦植,伊甸乐园兮。在白梅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和随同的家长们来到林间地头,撸起袖子,带好手套,分别组成了清理组和浇水组,以梯队行进的方式,依次作业。每个小记者鞋底沾满泥土,手套上沾满草屑,却都干劲十足,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白梅老师在现场据树苗浇水的水源问题还为大家普及了前不久小记者团走进自来水厂活动时了解到的有关于污水方面的知识。小记者张安、徐审知跑到林中仔细寻找着当时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苗,兴致勃勃的同它比起了身高。“哎呀哎呀,我种的这棵成活啦,长势喜人啊,都比我高啦!”“我种的就是第四棵,特别好找。怎么样,长得是不是比你的那颗高?”他俩兴奋的说。
小记者宋灏翔在得知此次小记者活动有野餐环节就早早规划好要带的食物。考虑到大家一早就要进行拔草、浇水等体力劳动,他特地亲手制作了寿司。“白梅老师不仅教我们学采访,写作文,还要在活动中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特别辛苦。”他不仅专门为白梅老师以及编辑部的老师们制作了精美的三明治,同时也将部分寿司送给了园林工大爷。“大爷,您也跟着我们忙了一上午啦,快歇歇。这个寿司是我亲手包的,味道不错,快尝尝。”他质朴的话语,不仅温暖了园林工师傅的心,也感染着身边的小伙伴。就在大家收拾好工具,席地而坐分享食物的时候,徐淑妍、王泽看到小记者张家荣的“劳模”老爸还在进行最后的浇灌清理工作,赶忙放下手中的食物,跑过去帮忙,同时也将手中的水和面包递了上去。
小记者徐淑妍手持风油精全程化身“随队小医生”,为小伙伴驱蚊。在欢歌笑语中,野餐结束,游戏结束,小记者们井然有序的打扫好“战场”不留一丝垃圾残渣,还将手中剩余完好的食物全部装在一起,全部送给园林工大爷。“园林工大爷为我们的小记者林剪枝除草、浇水施肥,还要防止病虫害,真是太不容易了。正因为有了他们默默地付出,才有了我们小记者林今天的长势。这些吃的送给他,希望他工作之余也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话语,看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作为他们的“大家长”白梅老师特别感动。
真正的教育是有温度的,能够影响人的,改变人的,草原小记者团希望每一位小记者不仅拥有济世的情怀和历史的担当,同时思想自由、视野高远、人格独立、身心健康。今天小记者变身“园林工”,不仅仅是为了助力小记者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的根基,也为了增强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更是为了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默契。这种荣誉感、这种团结的精神,美好的回忆,将陪伴他们在成长、成熟、成功的道路上一路向前,永不停步。
“参加今天的活动,对他来讲是一种特别好的体验,不仅带动孩子跳出书本的包围圈,从生活、自然中去学习,同时也结交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来到草原小记者团,孩子边走边学,不仅学会了整理和归纳信息,还能主动地去发现、思考问题,还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新加入草原小记者团的小记者王辰硕妈妈说。
5
小记者采访忙 零距离了解“水之源”
全媒体记者 龚纯正
8月14日,草原小记者团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锡市给排水有限责任公司,零距离了解自来水净化生产过程、了解供水水质情况,从小树立爱水、惜水、护水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当天早上,小记者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坐车前往给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调度中心,穿好鞋套走进大厅后,小记者们被眼前显示着的各个供水区域的大屏吸引着,不停地发出疑问,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能显示全市各水厂运行状态、供水管线的供水压力以及三个水厂供水区域的情况等。”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小记者们详细的了解到水处理工艺、市政管网、监测管网运行以及源头到千家万户的整个过程。
小记者们对大屏中监控到的供水情况好奇不已,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来到了一棵树水源井,进行了实地查看,水源井深不见底,有近百米深,小记者们接连提问“叔叔,这里面的地下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地下水是怎么处理成饮用水的?……”工作人员耐心的一一解答,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随后,小记者们前往二水厂进行了参观,在参观曝气池、过滤池的过程中,水厂工作人员为小记者们介绍了原水通过一级加压泵进入曝气池曝气氧化后,再通过锰砂过滤池将水中铁锰去除,之后经过纳滤膜车间将水中硬度降低,加入二氧化氯消毒后进入清水池,最后清水池的水经过二级加压泵站通过配水管线供给用户。小记者们边观察,边听讲解,边记录,亲眼目睹了经过一道道工序的加工,水被净化的神奇过程,不禁感叹“自来水真是来之不易”
最后一站参观的是污水厂和中水厂,车刚进入院内,一股难闻的气味迎面而来,小记者们捂住鼻子默默的说:“好臭啊,这里的工人叔叔们究竟是怎么度过每一天的?”在经过负责人耐心细致的讲解后,小记者们了解了污水的处理过程十分繁杂,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环保的滤水方式。在实地参观污水池之后,结合实物和系统工作人员又讲解了污水、污泥的运行工艺,使小记者们对污水处理有了更深认识,而且就小记者提出的关于污水的来源及成分、处理方法及成效、处理后的污水的去向和用途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整个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兴致勃勃,用心领会,认真记录下这一难忘的实践课。
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受益匪浅,一位小记者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把爱水、惜水、护水、节水意识践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6
小记者与女企业家对话
太仆寺旗小记者站站长 王秀艳
“欢迎草原小记者!”刚进门,小记者们就受到了热情地迎接。近日,草原小记者团太仆寺旗小记者站的十余名小记者来到太旗欧派全屋定制门店,采访总经理范海霞。
不同风格的家具怎么搭配?什么是健康环保材料?为什么要挑选无甲醛和无刺激气味家具?……采访、提问,小记者们忙得不亦乐乎,经营家具生意多年的范海霞信手拈来的知识让小记者直呼大开眼界!
范海霞为小记者们分享了她的成长经历:经过多年的努力,她从一个普通企业员工一跃升至企业骨干,并于2000年踏上创业之旅,如今业务板块已扩展至品牌营销策划、全屋定制领域。
小记者们被范海霞的成长历程和创业故事所吸引,提出了不少关于学习、成长、创业和做公益的问题。“阿姨,您当初创业的时候家人支持吗?”“您做公益家人支持吗?”……范海霞耐心地回答了每位小记者的提问。她说:“希望小记者健康成长,以满满的正能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7
走访慰问贫困家庭
太仆寺旗小记者站站长 王秀艳
暑假期间,太仆寺旗的六名小记者同北京长吉公益基金会及太旗星火公益爱心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到幸福乡走访贫困户。
他们先后深入到进展村、红民村、小营盘村及新德村。到了进展村,小记者们带着慰问物资,送往村里的贫困户家中,小记者陆云贺主动拿起一件牛奶,兴奋地走在队伍前头。在进展村看到白金荣爷爷住的房子没几件像样的摆设,小记者们唏嘘不已;在红民村曹玉金家,小记者们询问老爷爷的病情,“平常吃什么?”“自己生病了谁照顾呢?”几年前,小营盘村贾文禄患上喉癌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赵玉枝也瘫痪卧床十多年,女儿智力低下,只靠儿子在外打工贴补家用。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他们的儿子出车祸不幸身亡,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生病的贾文禄身上。当小记者们得知北京长吉公益基金会决定对他家进行每月400元资金的长期资助时大家非常开心,“我们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也像叔叔阿姨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新德村,大家看到91岁高龄老奶奶照顾着70多岁残疾的儿子,他们深深地被无私的母爱所打动,他们表示一定听自己妈妈的话,孝敬长辈;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看老奶奶煮面条,小记者赵思源说,“一定很好吃”……
爷爷奶奶们看到小记者们,非常的高兴。他们耐心回答小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还告诫大家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要更加孝敬自己的爷爷奶奶,让尊老的美德永久的传递下去。
走访慰问贫困户的小记者收获颇丰,他们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用手中的笔记下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道出了他们的感受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