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奶酪小镇”香飘四方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0-09-03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凌晨四点,牧民乌云巴图披着霞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挤奶棚圈中,两头奶牛刚刚安装上挤奶机,伴着嗡嗡的机械声,涓涓奶液缓缓流入挤奶机。待十头奶牛挤完奶已过去一个多小时,乌云巴图将奶桶中的牛奶过滤消毒后,便装车开往旗所在地新宝拉格镇。

    不到20分钟车程,乌云巴图将牛奶送到了坦思格奶食店,而在此时,奶食店里的第一锅奶酪刚刚新鲜出炉,乌兰其其格和工人们将奶酪倒入模具中让其冷却成型。阳光下鲜嫩软糯的奶酪冒着袅袅热气,如同夫妻俩蒸蒸日上的生活。

    店主苏乙拉布仁和他的爱人乌兰其其格是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宝格达音高勒苏木哈沙图嘎查牧民,2009年,夫妻俩在新宝拉格镇租了一间50平方米的平房,开始了他们的奶制品制销事业。“家里人多草场少,靠养牧养家糊口行,增收致富还得另做打算。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利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奶食品制作手艺创业靠谱点。”苏乙拉布仁告诉记者。

    坦思格奶食店工作人员制作奶食品。(摄影:巴雅尔图)

    万事开头难。由于缺少流动资金,销路也不广,他们的奶食店起初日加工鲜奶只有170斤,仅生产奶酪、奶皮子等,产品种类少,日销售额维持在200元左右。虽然当时生意不好做,但是苏乙拉布仁也没打算放弃,学习技艺、提升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在苏乙拉布仁夫妇的努力下,他们的奶制品加工事业走上正轨。“2016年,购买了110平方米的二层店铺,生产车间的设施设备也由人力转变为电动机械,奶制品的发酵、加工、烘干等工序都分区作业,我们还与8户奶牛养殖户签订供奶协议,日加工鲜奶量达到2500斤。”乌兰其其格介绍。

    坦思格奶食店产品种类丰富,日销售额在7000元左右,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摄影:巴雅尔图)

    目前,坦思格奶食店生产奶酪、奶皮子、嚼克、奶酒、楚拉、乳清糖等20余种产品,日销售额在7000元左右,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去年底,苏乙拉布仁申请注册了“坦思格”商标,各类奶制品的条形码也于日前办理成功。过段时间,苏乙拉布仁在镶黄旗民俗文化一条街购买的300平方米店铺也将开门营业,届时,生产规模将更大,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

    坦思格奶食店的发展之路,正是镶黄旗民族奶制品产业发展的缩影。

    镶黄旗传统奶制品以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质上乘闻名遐迩,有着“宫廷奶食”的盛誉。然而长期以来,奶制品只是作为当地人的一种食物,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直到世纪之交,随着“围封转移”等政策的实行,部分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搞起了奶牛养殖和奶制品加工,推动了这项传统手艺向产业方向发展,奠定了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基础。

    近年来,镶黄旗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奶业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将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作为重要富民产业和扶贫主导产业来培育,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组,加强服务引导、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服务奶制品经营主体,镶黄旗组建了小微企业商会奶食品行业分会,对全旗奶制品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引导,并组织举办行业代表人士座谈会、传统奶制品技能比赛等活动,积极搭建行业交流服务发展平台。同时,为了规范制作工艺、强化市场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每年举办奶制品加工技能、产品创新研发、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等专题培训,有力提升了奶制品从业者的制作加工、产品创新和市场经营能力。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镶黄旗各类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成为镶黄旗进城牧民创业就业、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镶黄旗奶食品种类丰富。(摄影:巴雅尔图)
    奶酒。(摄影:巴雅尔图)
    琳琅满目的奶制品柜台。(摄影:巴雅尔图)

    行走在新宝拉格镇,街面上五家店铺中至少有一家是销售奶制品的店铺,随便走进一家超市,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奶制品柜台,在这里牛奶的“朋友圈”不断扩充,奶酪、酸奶、糖果、糕点等品类多样的产品日新月异,“奶酪小镇”名副其实。据统计,全旗奶食品产业链从业人数约900人,奶食品加工人员年人均纯利润达3万元左右,销售人员年人均纯利润达1.5万元左右。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是现代产业发展方向。走进正在建设中的镶黄旗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园,机声隆隆,硬化地面、铺装地板……各项装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9月初,首批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坊将入驻园区。

    正在建设中的镶黄旗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园。(摄影:巴雅尔图)

    该产业园是镶黄旗规划建设的“四个现代城镇产业园区”之一,投入使用后,按照“四个统一”模式开展奶制品加工,解决了以往手工坊分散生产、标行准不一、难于监管等难题。园区满负荷运营后,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预计年加工鲜奶量6000吨,年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以上。

    正在建设中的镶黄旗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园。(摄影:巴雅尔图)

    品牌建设是产业提升的“牛鼻子”,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为进一步扩展奶食品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知名度,镶黄旗正在全力争取注册民族传统奶制品集体商标“黄旗奶食品”,以统一品牌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各奶食品手工坊整合资源优势、实现“抱团式”发展,打造“锡林郭勒奶酪”品牌,现国家市监局商标局已受理镶黄旗商标注册申请,待批准。各手工坊也将商标注册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已注册各类手工坊奶食品商标12件。

    “目前,全旗奶牛存栏数3500头,奶牛养殖户189户。全旗有奶制品大中型生产企业2家、手工小作坊近200家,日加工鲜奶40吨,加工各类传统奶制品40多种。2019年,全旗奶制品销售额达到了7300万元,”镶黄旗政协副主席、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斯琴格日乐对全旗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充满了憧憬,“今后,进一步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奶制品产业园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在品牌打造和产品包装上下功夫,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路,推动全旗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牧民增收。”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