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牧草的缕缕清香。放眼望去,广阔的牧场上一派繁忙的景象。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要在金秋时节迎来累累硕果。在贺斯格乌拉牧场一处“粮改饲”基地,伴随着由远及近的大型农机轰鸣声,克拉斯870收割机驰骋在玉米地中作业,只见安放在收割机前头的一把巨型钢铁推剪将几垄青贮玉米齐刷刷贴地剪掉,紧接着一片片玉米秸秆被卷入机舱内,随后由上方喷料口均匀地喷出,源源不断地流入装载车里,只需十几分钟就装满一车,再运送到指定的储备仓。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九月中旬开始收储青贮玉米以来,该农牧场已收获1200亩地,运送青贮料3100多吨。计划利用20天时间即可将2000亩的青贮玉米全部收获完毕。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加快以“粮改饲”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一体、循环发展的现代农牧业,稳步扩大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发挥龙头企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优势,秋收时节,抢抓晴好天气,投入大型机械开展秋收工作,并建立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收获的青贮饲料以低于市场价销售给牧户,带动农牧民转变传统养牧方式,降低天然草场压力和农牧民经营成本,进而实现农牧场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每年秋季储备青干草,为牲畜准备充足的过冬度春“口粮”是草原牧民一年中的大事。8月中旬以后,乌拉盖草原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打草、晾草、运草、储草,草原上随处可见星星点点的草捆,远远望去,就像洒落在草原上的繁星,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家住乌拉盖草原的牧民苏和,每年夏季都会划定好打草场和放牧场,2020年自家打草场加上租赁的草场,他预留了5000亩牧场用于打草,根据2020年雨水情况,打草场可以打出30万斤草,足够自家牲畜过冬度春。
苏和说,在他父母那时候,草原上打草主要以人工为主,一到打草季节牧民们格外繁忙。如今,人工打草逐步被机器替代,经自动打草机、捆草机作业,一个个草捆散落在草原上,牧民可以将捆好的干草直接装车,机械化作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随着有关部门对天然打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和宣传,牧民对天然打草场管理利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自觉落实轮刈制度,预留好草籽带,每打300米保留20米草籽带,留出不低于6厘米的草茬,实施划区分片轮刈,运输车辆在规定行驶路线行驶,并在打草作业中做好各类防火措施,确保天然草牧场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草牧场保护好了,植物长势良好,牲畜膘情随之提高,秋季出栏也能卖出好价格。”说这话的贺斯格乌拉牧场牧民白铁柱。前不久,他以平均2万元/头的价格出售了21头牛犊,牛犊卖出了满意的价格,白铁柱一年的辛勤劳作在此时得到了回报,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40多岁的白铁柱有着20余年的养牛经验,过去,他家以养殖“本地牛”为主,牲畜体弱、抵抗力差、个头小,卖不上好价钱,辛苦劳作一年,却见不到收益。在当地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工作的引领下,他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引进西门塔尔牛,改良牛群品种,如今他家牛群良改化率达到100%,牛的个体质量明显提高,秋季出栏季收益可观。

四季变迁,岁月更迭。草原牧民深深懂得只有保护好赖以生存的草原,让草牧场健康,给牛羊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让畜牧业提质增效的道理。他们积极利用改革发展成果,在保护生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绿色致富”之路。
(作者单位:乌拉盖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