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要闻
    天边草原乌拉盖唱响“苏能”进行曲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15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冬季的乌拉盖大草原,千里冰封、苍莽辽阔。雪丘起伏间,绘有“苏能股份”标识的两座高大的冷却塔跃然眼前,国内首台、国际首创的苏能股份锡林郭勒盟乌拉盖2×10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正在北国雪原中崛起。截至目前,项目建设进度达90%,预计2025年两台机组投运。

      浴“雪”建设战正酣

      作为“锡林郭勒盟——泰州”直流特高压通道配套电源和“蒙电送苏”重点推进项目,该项目的建设意义非凡,不仅是新时代赋予苏能股份的重任,更是肩负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使命的苏能人需要用行动作答的考卷。

      项目所在地属于高寒地区,一年中长达半年时间被冰雪覆盖,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四十摄氏度,冬季“白毛风”等极端天气时常发生。从项目设计勘探,到技术攻关,再到建设调试,苏能(锡林郭勒)发电公司始终秉持“严谨规范、诚信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克服了人力资源不足、物资供应匮乏等困难,坚决扛责任、保大局,抢抓施工“黄金期”,在天边草原乌拉盖唱响奋斗进行曲,树立“苏能”品牌,各项工程建设按计划节点有序推进。

      2021年11月,电厂桩基工程开始施工。2024年11月27日,1号机组“倒送电”受电一次成功,其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线路新建路径长度达370千米,铁塔1736基,500千伏开关站1座,途经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等4个旗县市。

      敢为人先争“首创”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通知》的公示名单,苏能锡电2×1000兆瓦发电项目相关技术成果入围。

      项目所在地所用褐煤热值低、含水量高,加之锅炉大型化等带来一系列技术难题,百万褐煤发电项目在国内至今仍是空白。

      “建设首台百万级褐煤发电项目意味着多项技术参数为国内之最,与常规百万机组相比,该机组锅炉重量是其1.3倍、入煤量是其1.8倍、烟气量是其1.4倍、燃煤水分是其4.1倍,多条技术路线、技术方案为国际首创。”苏能(锡林郭勒)发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公司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国际首创百万褐煤发电机组项目建设与运营、高寒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等课题,明确了30项技术研发和应用攻关项目,通过技术人员“走出去”与先进经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攻坚行业难题。

      采用前后墙对冲π型锅炉,配置中速磨耦合热一次风再加热系统,实现高水分褐煤锅炉的大型化和清洁化;设置机炉深度耦合系统,实现尾部烟气余热的深度梯级利用……一个又一个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填补了行业空白,搭建起大项目建设的理论基石。

      保护草原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现褐煤的高效、绿色发电也是该公司亟须攻克的重要课题。针对褐煤热值低、含水量高的实际,该公司自主研发脱硫烟气提水系统,发挥褐煤全水分高的优势,从锅炉燃烧后的烟气中提取水分,单台机满负荷每小时可提水150吨以上,能够降低燃煤电厂对外的耗水量,从而实现全厂全年生产“零补水”的目标。该项技术不仅减少电厂运行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实现高效绿色发电,甚至还能将多余水量用于厂区绿化的维护,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草原洋溢幸福暖

      乌拉盖管理区地处高寒地区,一过9月,西北风席卷,草原气温骤降,大风与暴雪天气成为常态。为有效缓解极端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该公司采用连廊设计,让职工冬季工作通行安全有保障,筑起了职工心中“暖廊”。

      通过连廊走进即将建成的职工生活区,文体活动中心逐步建成。拾级而上,从宽敞明亮的健身活动室、篮球场、羽毛球场,到占地160平方米的职工书屋,再到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职工理发室、洗衣房等,各类实用设施一应俱全。

      来到该公司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生态棚,阵阵暖意与蔬果的清香扑鼻而来,仿佛走进夏天。黄瓜、芹菜、白菜、辣椒、苋菜……一垄垄绿意映入眼帘,熟透的果实隐藏其间。

      “为了让职工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我们生态棚里种的所有蔬菜全部不打农药、无污染、口感好。你看这西红柿,圆润饱满、色彩鲜红,全部都是自然成熟。”该公司后勤部部长毛作勇说道。

      此外,该公司积极推行系列办在职工心坎上的“民生实事”,改造职工食堂和增加供暖锅炉,加快厂区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开设公交站点,提高职工生活幸福指数;成立职工兴趣协会,组织群众性体育比赛,邀请乌兰牧骑红色宣传队进厂演出,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打造职工共同的精神家园;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制定人才激励政策,让人才留得住、成长好、担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