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脱贫户吉布哈挺高兴:闲暇时间到离家不远的“红书包”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基地清清院落、扫扫地板,每月能拿到800元的工资,家里的收入又多了一份。他感慨:“多亏了‘红书包’,总把牧民‘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去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布第九批全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名单,苏尼特右旗“红书包”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基地位列其中。“我们将积极践行雷锋精神,传承‘红书包’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帮助牧民解难题、促增收。”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委员会主任,苏尼特右旗“红书包”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德力格尔朝克图说。
牧民们声声称赞的“红书包”是什么?“红书包”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苏尼特草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群众学习掌握党的政策理论存在困难。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创新性地提出了“红书包”送学助民服务模式,由嘎查“两委”、党员、民兵等组成的“红书包”小分队,背起印有“红书包”字样的书包,骑马穿行于嘎查各小组间,将党的理论、党报党刊、雷锋事迹、农牧业技术、少儿读物等学习资料送入一座座蒙古包,让党的声音传到了草原深处。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学雷锋,我们嘎查的党员都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红书包’小分队就成立了。”巴彦乌拉嘎查老党员、“红书包”发起人之一的阿迪雅老人回忆,受益于“红书包”,自己在思想上求上进、在生产中下功夫,当时先后获得嘎查先进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随后几年内,周边嘎查纷纷学习效仿,“红书包”走向更辽阔的草原。
历史,在赓续传承中闪耀璀璨光芒。半个多世纪以来,“红书包”深深植根于牧区群众的沃土之中,以信仰铸魂,凭道德立身,用文明塑形,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力量。
“过去的‘红书包’主要是送学,现在升级为‘一线四包’服务模式,就是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红书包’成为党员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政策包’、解决各种困难问题的‘工具包’、学习先进发展理念的‘致富包’、丰富精神家园的‘文化包’。”桑宝拉格苏木党委书记苏恩保尔介绍,根据时代发展和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升级后的“红书包”,将更好地服务牧民。
前不久,巴彦乌拉嘎查牧民特古斯家的马匹突发疾病,情况危急。“找‘红书包’帮忙!当时最先想到的是找他们。”特古斯回忆,打完求助电话不久,“红书包”队员们便带着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赶来,判断病因后,立刻采取治疗,马匹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会一直将队员们救治它的这份恩情放在心上。”特古斯说。
“‘红书包’送文化、送欢乐,是我们的‘暖心包’。”新年前夕,桑宝拉格苏木在巴彦乌拉嘎查开展“红书包+送文化”活动,民族歌舞、民乐合奏、小品等节目为嘎查牧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大家纷纷在台下拍手称赞。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转,初心并未风尘仆仆,反而历久弥新。如今,“红书包”志愿服务队已从一个嘎查的党员和民兵,发展为全旗各苏木镇、嘎查村(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队,参与人数也由1支队伍、13人发展至全旗范围内200余支队伍、1万余人。新时代新征程上,这份凝聚民族团结、爱民助民的强大力量正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我们利用巴彦乌拉嘎查注册的‘乌兰包嘎骑’商标,全苏木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订单式销售牛羊肉,不到2年的时间,就将牧民的牛羊肉销售到了浙江、上海、北京、四川等地,带动牧民增收100余万元。”苏恩保尔介绍,今年初,巴彦乌拉嘎查党组织领办的乌兰包嘎骑商贸有限公司与内蒙古蒙格勒乳业有限公司就“红书包”牛奶生产销售签订合作协议,初步计划年生产40万包,这意味着“红书包”农畜产品产业效益将进一步增大、嘎查集体经济将持续壮大。
一撇一捺,铸就为民服务的底色;一点一滴,创造牧民幸福生活的画卷。如今,“红书包”的先进经验被推广运用到苏尼特右旗各领域,半个多世纪前那个绣有“为人民服务”的“红书包”正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