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时代文明实践
    杨博:文艺创作“沾草香” 服务群众有温度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20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守望相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守望相助

      2011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杨博在多伦县旅游时,无意间被正在广场上演出的乌兰牧骑深深吸引,于是热爱音乐的杨博便加入了队伍中与他们一起演出,为他们伴奏。情之所至,杨博与队员们合唱了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阵阵掌声中,音乐的魅力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

      这样一次偶然的演出让杨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充满活力的乌兰牧骑队伍、别具特色的多伦美景、热情朴实的草原人民……杨博内心涌动的情感急需表达,于是,他为多伦创作了第一个作品《梦在多伦》,他说:“这是献给多伦的礼物。”

      也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多伦县乌兰牧骑的一位老师注意到了杨博的音乐天赋。在老师的引荐下,2012年,杨博正式考入多伦县乌兰牧骑工作,开启了让他甘愿奉献一生的音乐事业。

      那时,杨博在多伦县乌兰牧骑担任声乐、器乐演员,负责单位声乐、器乐作品的创作、改编和排练工作。杨博说,多伦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其独有的草原水乡特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2015年,杨博改编了新民乐《梦里水乡》,传扬多伦“草原水乡”的美名以及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在各地演出广受欢迎。杨博在2015年还参与了第十八届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会演的策划和排练工作,创作了器乐合奏《多伦湖随想曲》、民乐合奏《水乡古梦》和女生独唱《塞北水乡》,并将2012年创作的重唱《梦在多伦》以再现式歌舞形式作为整场演出的尾声,展现了多伦作为旅游城市对宾客的热情和多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杨博说,多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人想用尽所有的优美曲调来演绎它的美,为多伦创作的乐曲既应表达它独特的美,同时也不能失去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域特色。

      为了将多伦的柔美婉约与大草原的壮阔无垠结合起来,杨博以草原四季的变化为背景,谱写出扬琴二重奏《四季狂想》。11分钟的曲子,一帧帧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从春天的生机勃勃到夏天的烁玉流金,从秋天的秋风萧瑟再到冬天的雪虐风饕……不仅如此,曲子中还用生动的曲调展现了春雨、那达慕、秋收等特色情境。“这首曲子从2015年一直创作到2017年,倾注了我很多心血,当时我在想,四季的特色是一个人完成不了的,所以就创作了扬琴二重奏,一人奏风,一人奏雪,产生的效果便是一边呼啸、一边盘旋……”杨博说。扬琴二重奏《四季狂想》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嘉奖和肯定,2018年,杨博带着这首他精心创作的曲目登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舞台,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杨博又带着这首曲子参加各类比赛,同样取得了佳绩。

      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杨博经常与同事们到乡村,深入到群众的身边演出,杨博说:“音乐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在下乡演出过程中,有时赶上老百姓忙农活,我们就先帮着干农活,还时常干着活在田间地头唱了起来,老百姓也会跟着我们哼上几句。除了唱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们还会将党的方针政策编成歌曲,将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编成快板,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其乐融融,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参加工作以来,杨博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他常年到多伦县各社区艺术团、学校、乡镇文化站开展器乐、声乐等方面的辅导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编排一些文艺节目,策划文艺演出。“有一次去多伦县老干部局开展辅导工作时,老人们特别热情,我们已经走了,屋子里的掌声还久久不停。去敬老院也是,我们每次唱歌唱祖国歌唱党的歌曲,老人们都会泪流满面。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渴望和期盼,所以计划着为这些老人们创作一些歌曲,以关心、相守为主题,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杨博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最美的语言,前辈们的一个个经典乐谱宛如颗颗明珠,指引着他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而他也会继续下功夫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